导航:首页 > 红斑雀斑 > 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改变

发布时间:2021-01-31 18:25:06

红斑狼疮有几种类型

红斑狼疮都有哪些类型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有许多亚型,明确红斑狼疮患者内的具体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容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认为红斑狼疮类似光谱,是一种病谱性疾病,最轻的一端为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最重的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间还包括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许多亚型。

各型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化验血清自身抗体等都有不同,治疗和预后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之外,其余的几型均稍好;但是各型红斑狼疮不是孤立存在的,永远不变的。红斑狼疮的病情受到内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变化以及治疗反应,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有不明白的病情需要咨询,可以直接点击【病情咨询预约申请单】获取帮助。

Ⅱ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损伤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 SLE的发病有家族倾向,患者近亲发病率高达5-12%,同卵挛生中发病(69%)远较异卵生为高(3%),抗核抗体在患者家族中阳性率较正常人高。组织相容复合体抗原(HLA)的研究提示,HLA-A1、B8、B15、B19等表型均在SLE患者中增加。
二、感染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在狼疮肾炎的内皮细胞内有“病毒包涵体”,皮肤、血管内皮、淋巴细胞内也能发现类似的包涵体,某些SLE患者可见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EB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高。SLE动物膜型NZB/NZWF小鼠组织中可分离出C型病毒,但在人中未能证实。
三、激素 大部分SLE患者为育龄妇女,男女之比至少为1:7-9。无论男女患者血中雌酮羟基化产物皆增高。
四、环境 日光和紫外光照射能使SLE全身和皮肤症状加重,日光过敏见于20-40%患者。日晒后出现颊、额、颈、胸、手背等处红斑。
五、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可引起药物性狼疮,其症状与自发SLE相似,但血清补体正常,无抗双链DNA抗体和Sm抗体,极少发生肾炎和中枢神经损害,停药后症状和自身抗体消失。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药物过敏,有加重SLE的可能。
关于SLE的发病机理研究颇多,下列结果均证实该病属体内免疫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SLE患者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如抗核抗体,抗单链、双链DNa 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等。以上均属抗细胞核物质(抗原)的抗体。其他尚有抗细胞浆抗原抗体,如抗核糖体抗体,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如抗淋巴细胞毒抗体,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等。
二、SLE主要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 这是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机理。在70%患者有或无皮疹的皮肤中能查到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脏器的损伤也多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后引起。在胸水、心包积液、滑液、脑脊液和血液中均能查到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最主要是由DNA和抗DNA抗体形成。
三、免疫调节障碍在SLE中表现突出 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丙种球蛋白升高,说明B细胞高度增殖活跃。T淋巴细胞绝对量虽减少,但T辅助细胞百分比常减少,而T抑制细胞百分比增加,使T4/T8比例失调。近年研究发现,白介素Ⅰ、白介素Ⅱ在SLE中皆减少,α干扰素增多而r干扰素减少或增多。SLE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免疫异常可能不尽相同。

Ⅲ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遗传、各种自身抗体、雌激素受体、Th细胞和B细胞功能亢进、Ts细胞功能降低、单核吞噬细胞、补体及其受体清除功能障碍和多种细胞因子等因素,病因是多方面的。至今,虽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涉及上述因素却作了大量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现仅就已掌握的资料作一简要综述。

一、雌性激素受体引起SLE的免疫失调

50多年来,人们注意到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与女性年龄有关。育龄妇女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0倍,非育龄妇女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在小鼠亦见到上述趋势,雌鼠发病早于、重于雄鼠。口服雌激素避孕药的SLE妇女,会出现SLE临床的初期症状或使病情恶化(1)。Junlger研究证实,男性SLE患者血中睾酮(TG)正常,雌二醇(E2)则升高;女性SLE患者Te降低、E2正常。但不论男女患者血中Te、E2水平高低,阴性SLE血中E2代谢产物16-羟雌酮一定升高,16-羟雌酮具有雌激素样活性,能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发挥作用,提示雌激素与SLE发生发展有关。

F2必与特异性ER结合才能产生生物效应,ER不仅存在于性腺器官,山存在于脚腺、淋巴结、脾脏、网状组织、CNS和骨髓中,近年在OKT8+细胞亦发现ER。雌激素与ER结合产生如下作用,可能与SLE免疫失调有关:①雌激素与胸腺上皮中ER结合,便胸腺萎缩(2),降低胸腺素的产生,从而降低淋巴细胞活性;②在人或SLE模型(BZN/WF1),给E2治疗后均见到Ts活性与IL-2含量降低;在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患者,用雄激素前0KT3+、OKT8+百分率降低,OKT4+/OK8+升高。以雄激素治疗后OTK3+、OKT8+及OKT4+/OKT8+均恢复正常,并与患者症状缓解一致(3-5);③E2 可促进B细胞的分化和成熟,SLE患者B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抑制Ts活性的结果(6);④E2能减少NK细胞数;⑤E2与单核巨噬细胞的ER结合后,延缓巨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IC)的清除,相反Te可增加此种清除作用(7)。已经肯定,雌激素通过与ER结合,引起Ts减少,T12与B细胞功能亢进,单核巨噬细胞清除IC能力降低,是SLE发病原因之一。

二、SLE与自身抗体的关系

SLE病人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是其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抗核抗体(ANA)、抗细胞浆抗体及各种抗细胞抗体等,其中州ANA在SLE致病与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但近来亦有不同看法。现将与SLE发病有关的自身抗体总结如下(8)。

1.抗该抗体(ANA):90%SLE患者循环中有ANA,对探讨SLE的发病机理与诊断具有较广泛的意义。但ANA对SLE并非完全特异(9),对诊断SLE又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已发现一些单一核成分抗体。有许多证据说明,ANA参与SLE的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SLE上发病中起作用(10)。ANA多数为IgG(87.5%)型,部分为IgM型(33%)。

2.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为SLE患者抗ANA抗体的一种,又称抗天然DNA抗体(anti-nDNA),对SLE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活动期而未经治疗的SLE病人,75%以上可检出此种抗体,其滴度与疾病活动程度平行。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其滴度迅速下降。病情能自然缓解者,这种抗体滴度则很低(11)。由ds-DNA与抗ds-DNA抗体形成的IC,在SLE发病和SLE性肾炎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此IC的检测对SLE具有特异性。

3.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抗体):为SLE病人抗DNA抗体的另一种,又称抗变性DNA抗体(anti-dDNA)。抗ss-DNA抗体在SLE患者血清中检出率很高,尤其是药源性SLE。可与抗ds-DNA抗体同时出现,亦可不同时出现或仅出现一种。Meddison等指出(12),ANA阴性的病人57%有抗ss-DNA抗体。由于此抗体在其它结缔组织疾病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以低效价出现,故对SLE没有抗ds-DNA抗体那样高的特异性。但在ANA阴性而临床表现符合SLE的病人中确有一定价值。

上述两种抗DNA抗体,抗原为DNA。研究证明SLE血中的DNA分子为内源性,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中DNA降解产生,且未能及时被清除的那部分DNA。SLE患者血清中有高G+C% 基特异结构的DNA为抗DNA抗体的抗原。SLE病人的抗DNA抗体颇多,除产生IC后造成组织器官的狼疮性损伤外,经抗体单克隆化研究还发现,抗DNA抗体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交叉反应活动性,即单克隆的抗DNA抗体,可以同包括ss-DNA、z-DNA合成的多核苷酸、磷脂多糖、血小板、Raji细胞、组蛋白及带大量负电荷的结构在内的好多成分起反应,形成抗DNA抗体的多反应性,是形成SLE多器官损害的实质原因(13)。

4.抗核糠蛋臼抗体(抗Sm抗体):为一种非核酸件的大分子结构,具体的抗原结构尚不清楚。在25%SLE病人中可以检出。一般认为此抗体对SLE亦具有高度特异性。抗Sm抗体的单独出现与SLE的CNS损伤有关,且易累及肾脏,亦易出现雷诺氏现象。然而具抗Sm抗体的意义尚难以评价,因为此种抗体常与ds-DNA抗体、抗nRNP抗体同时出现(8.14)。

5.抗核糖核酸蛋白抗体(抗nRNP抗体):又称Mo抗体,Sm核nRNA是组成可溶性核抗原(ENA)的主要成分。nRNP与Sm抗原之间有密且联系,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抗原决定簇,但其免疫反应多相伴随。约40%SLE病人可检出抗nRNP抗体。单独出现时,肾损害发生率低,但与其它抗体尤其ds- DNA抗体同时出现时,则可出现肾损害。具抗nRNP抗体者,雷诺氏现象、疤痕盘状损害发生率增加。抗nRNP抗体对SLE无特异性,因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药物性SLE都具有此种抗体。

6.抗多聚二磷酸核糖腺苷抗体[抗Poly(ADP-ribose)抗体]:SLE患者血循环中存有Poly(ADP-ribose)与抗Poly(ADP-ribose)抗体结合的IC。Poly(ADP-ribose)结合活性限于IgFab片断,结合活性限值为20%,超过20%仅见于SLE和部分SLE样病人。而抗DNA抗体结合活性>30%,不仅见于SLE和SLE样病,也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因此提出对抗Poly(ADP-ribose)抗体的检测,可能比抗DNA抗体更具特异性(15)。

7.抗胞浆抗原的沉淀性抗体(抗R0抗体):以KB细胞和人外周血白细胞作底物,提纯抗R0抗体作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抗R0抗体标记的荧光素着色于细胞浆,证明抗R0抗体为细胞浆中抗体。死于抗R0抗体阳性的SLE病人,肾洗脱含丰富的抗R0活性。提示由抗R0抗体与相应抗原组成的IC在SLE肾炎发病中起作用。新生儿SLE与抗R0抗体有密且关系,抗R0抗体被认为是这种疾病的标记,新生儿的抗R0抗体可能来自无任何症状的团体,但此母体血中确有抗R0抗体。

8.抗神经组织成分抗体:SLE病人循环中有许多抗神经成分的IgC、IgM类自身抗体,且在脑脊液中存在脑反应性细胞毒抗体,这些抗体与小枢神经损害有关。其一为抗糖脂抗体,在有神经系统损害的SLE病人中,抗神经糖脂Asialo-GM1抗体(属IgG型)检出率很高。SLE产生抗Asialo-GM1抗体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带GM1的神经细胞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脑组织的细胞毒性,此抗体对识别脑性狠疮有重要意义。另—种为抗神经原-2a抗体(抗Neuro-2a抗体),其相应抗原在鼠Neuro-2a细胞表面上,抗Neuro-2a抗体在脑性狙疮病人效价比无脑损害病人高2~6倍。

9.抗心磷脂抗体(ACL):ACL抗体足结合磷脂抗原中的一种IgG、IgM或IgG-IgM复合型抗体,见于SLE及其它自身免疫疾病。SLE患者ACL抗仲水平与阳性率不仅明显异常增高,且ACL抗体(主要为IgG)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如10例伴肾损害SLE患者,ACL抗体阳性率高达85%,随着肾损害的改善,ACL抗体亦恢复或近于正常水平。目前认为ACL抗体与SLE多种临床症状有关,如:复发性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神经系统症状,网状青斑,小腿溃疡等。因此将与ACL抗体相关的征候群称为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Articardiolipin Syttdrome),血栓形成是该综合症的主要特征(16)。

三、SLE的免疫失调与T、B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

SLE患者B细胞产生大量的IgG/IgM类抗体,以IgG占绝对优势。提示,SLE患者有免疫活性细胞免疫调节失调。

1.免疫活性细胞的调节紊乱:B淋巴细胞反应性异常增高,为SLE患者免疫活性细胞异常突出的特点。B细胞过渡活化的原因有:①自发性活化,即在活动期的SLE患者,B细胞能自发地分泌高水平的抗DNA抗体。SLE患者存在两种产生抗DNA抗体的B细胞亚群,即CDs+B细胞,主要产生IgM类抗DNA抗体,CDs-B细胞产生IgG和IgA类抗体(17)。②Ts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Th细胞对辅助信号的高反应性及对抑制性信号的低反应性。甚至在SLE患者有异常的Th细胞,表型为CD4—/CDg—,表达α/β型TCR,这种细胞在正常人极少见,但在SLE体内异常增多,它能辅助B细胞产生IgG类抗DNA抗体和其他病理性自身抗体。③单核细胞参与调控抗DNA抗体合成。

2.分裂源、抗原和介质的作用;美洲商陆(PWM)能诱导DNA病人产生IgM类抗DNA抗体:DNA能特异地激发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的PBMC分泌IgG类抗dsDNA抗体,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推测SLE病人外周血中有分泌该抗体的记忆细胞(18)。近报道,IFN-γ,IL-2,PGE2,IL-6等,均能诱导SLE患者PBMC或B细胞分泌抗DNA抗体(19-21)。

3.抗DNA独特型抗体的调节: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从人杂交瘤细跑获得抗DNA的独特型抗体约230种。大多数正常人血中含抗ds-DNA独特型抗体,表现为Ab2α活性,与T、B细胞抗原结合后,具有抑制抗DNA抗体合成的作用。在SLE病人中,这些抗体普遍存在,它们表现为Ab2β和/或Ab2γ活性。促进抗DNA抗体的产生(18)。

4.SLE病人T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T细胞亚型的变化: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of T lymphocyte,TL—CFU),可反映细胞免疫系统中具有T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祖细胞或前体细胞的活性水平。这种集落形成细胞具有于细胞的特征,是外周血中唯一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苏亚平等发现(22、23),SLE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有集落形成能力,但数目上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肾损吉病人的集落数办显著低于无肾损害组。同时,SLE患者T3+,T4+,T8+细胞低于对照组,T4+/T8+则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病人T细胞亚群低于非活动组,以T8+降低最明显,而T4+/T8+则明显升高。相关分折表明,T3+,T4+,T8+与TL-CFU呈正相关,与T4+/T8+则呈负相关。并测定ANA滴度与T细脑亚型的相关性,结果ANA滴度越高,T8+细胞数越低,两者呈负相关,而与T4+/T8+呈正相关。再次提示,SLE患者Tg,细胞缺损与B细胞过渡活化(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24)。

四、SLE患者组织器官损伤与单核吞噬细胞FC受体、C3b受体功能的关系

于盂学等报道,SLE患者血中补体CT抑制因子(CTINH)明显高于正常人,TCINH为补体第一阶段活化的特异性抑制物,提示SLE患者补体活化有障碍。且经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SLE病人C4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25)。SLE不但补体数量低,而且补体受体功能缺陷,是SLE发生IC沉积的重要原因。C3b受体,即为I型补体受体(CR1),此受体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处,其生物学功能是:①红细胞将与CR1结合的IC快速转运到肝脏处理与释放;②依靠单核吞噬细胞(MP)或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C3b调理的颗拉或摄取C3b包被的IC;③调节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26、27)。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SLE患者红细胞上CR1数(2800±241)明显低于健康人(5014±155),患者的肾小球足突细胞、PMN和B细胞上CR1数均低于正常人。CR1低下多为后天获得性,但亦有一定遗传学因素,因红细胞上CR1高或低有家族聚集性。CR1缺陷是SLE患者循环中IC(CIC)清除障碍的最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CIC激活补体,并与红细胞的CR1结合,运送到肝、脾为MPS所吞噬;而且补体和CR1具有阻止IC在MPS以外“捕获”的作用,而SLE患者CR1数目减少,使红细胞对CIC粘附能力(RIA)缺失,导致IC的MPS之外“捕获”加速,造成IC在组织沉积。

MPS是正常机体清除体内IC的重要场所,在动物试验中,若阻断MPS的吞噬功能,使IC在循环中增多,IC在组织中大量沉积(28)。李晓东等研究发现,SLE病人单核吞噬细胞FC受体(FC-R)介导的清除IC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SLEt1/2 233.44±172.69分,正常74.58±32.55分),且FC-R消除功能障碍与患者CIC及抗ds-DNA抗体水平有显著相关性。但SLE对非特异清除功能基本正常,提示非特异清除功能和受体介导的消除功能不同(29)。

五、SLE发病与IL-2、IL-6的关系

谢红付等利用PHA诱导、[3H]TdR掺入法研究发现,SLE患者及非活动期患者PBMC产生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SLE37.15±14.7,正常62.31±25.97)(30)。郑敏等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血清此种抗体为反映体内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的指标(31、32)。结果发现①SLE患者sIL-2R水平明显异常增高;②SLE患者sIL-2R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器官损害呈正相关(32、34);利用WuTac单克隆抗体的间接荧光法,动态观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PHA诱导下细膜上IL-2R表达,发现SLE淋巴细胞上sIL-2R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35)。Damle等证实(36),正常活化的Ts细胞不仅抑制细胞Th的增殖,还可抑制Th细跑释放sIL-2R。已如前述,SLE患者Ts数量与功能低下,Th/Ts比值升高,从而促进Th的增殖和功能亢进,进一步合成更多的IL-2R释放入血,造成sIL-2R显著增加,而留在细胞膜上或表达的IL-2R则减少(35)。

近年来用IL-6依赖地细胞株B9的[3H]TdR掺入法,检测SLE患者PBMC产生IL-6的活性水平,结果活动期和非活动期SLE患者IL-6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38)。IL-6由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分泌。Tanaka指出(39),SLE患者的B细胞可自发地产生IL-1、IL-4和IL-6。而IL-6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之一是促进B细胞的分化并产生免疫球蛋白(40)。这样B细胞产生IL-6,IL-6又促进B细胞的分化,使B细胞功能连续处于高水平状态。

六、SLE患者发生雷诺氏现象(RP)的机理

SLE病人RP发生率为18-45%,甚至SLE病人的心、肺、肾也会发生RP(41)。探讨其发生原因,对SLE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用ELISA法对SLE病人血清中IbG和IgM、ACL抗体进行检测,发现有RP组病人IgG型ACL抗体阳性人数比无RP组显著增高,而IgG型ACL阳性者皮肤血管炎样损伤亦增加(42),因为ACL抗体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磷脂结合,是引发血管炎的原因。另有报道,具有RP现象的SLE病人,血清中TXA2代谢产物TXB2明显高于无RP者(43),说明SLE患者血管痉挛原因可能是TXA2合成释放增多而致。TXA2的合成与释放可由血管炎诱发,TXA2增多又使血管痉挛和形成血栓,加重血管炎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小结

SLE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病,IC产生增多及其清除障碍,使之在组织中沉积是SLE病理损害的直接原因。相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雌激素与ER结合引起Ts减少,使Th与B细胞功能亢进、MPs清除IC能力降低;②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尤其抗DNA抗体与多种组织成分进行交叉反应,形成多系统、脏器损害。抗ds-DNA抗体与肾损害有关,抗Sm抗体单独出现与神经系统损害有关,抗R0抗体及其IC亦与肾损害有关,抗糖脂抗体、抗Neuro-2a抗体与脑神经损伤有关,抗ACL抗体与血栓形成和神经症状有关;③B与Th细胞功能亢进,而Ts细胞数目与功能偏低;④MPs FC—R与C3b—R(CR1)介导的IC清除能力障碍,造成CIC沉于组织;⑤SLE的PBMC产生IL-2明显减少,而血清中sIL-2R明显增南,细胞膜上IL-2R表达则降低,可能其原始诱因仍是Th、B细胞功能偏亢。SLE病人IL-6活性亦高,IL-6可使B细胞功能增强;⑥SLE发生RP是由ACL抗体介导血管炎性损伤,进而使TXA2合成增多,造成血管痉挛与血栓形成。

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有哪些

(1)皮肤:早期一般无特异改变,约在起病4周后即可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明显水肿、液化变性及真皮上部水肿伴有红细胞渗出,并可见到类纤维蛋白变性;慢性期可与盘状狼疮基本相似。本病的特征可发现苏木紫小体,但较少见。苏木紫小体为均匀球形团状物,其外观和组成与LE细胞包涵体相同。

表皮萎缩,但角化过度和细胞浸润较轻。皮下脂肪组织常受损,呈局限性黏液性变和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小叶间水肿和胶原纤维类纤维蛋白变性。

(2)肾脏:世界卫生组织将狼疮肾炎分为六种类型:①正常肾小球。②单纯系膜性:细胞增多局限于血管系膜,毛细血管无任何改变,预后佳。③局灶节段性:仅部分肾小球出现病变,表现为活动性坏死和(或)硬化,以前者多见。④弥漫性增生性:几乎所有肾小球均受侵犯,而且通常每个肾小球的大部分受累。有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增生可以在毛细血管内或毛细血管外,形成新月体,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可伴有肾小球硬化,其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和血管间质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⑤膜性:

基底膜均匀增厚,上皮侧有免疫球蛋白沉积,肾小球细胞增生不明显,细胞浸润很轻,甚至无细胞浸润。⑥晚期硬化性:肾脏病变并不仅限于肾小球,也累及间质、肾小管和血管。当肾脏病理显示为细胞增生、坏死、核破碎、细胞性新月体、白细胞浸润、透明样血栓、间质性炎症。提示对药物治疗反应好;当出现肾小球硬化、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球萎缩、间质纤维化,提示对药物治疗反应差。

(3)心脏:心内膜可见特征性疣状心内膜炎,心内膜下结缔组织有类纤维蛋白变性及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基质和胶原纤维有明显的类纤维蛋白变性,心外膜有弥漫性或局灶性炎性病变,约半数病例,肉眼可见心内膜有赘生物。

(4)脾脏:约15%的病例可见有特征性“洋葱皮”样损害,这是因为向心性动脉周围纤维化所造成的。

(5)淋巴结:其改变为非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滤泡增生,可伴有局灶性坏死及淋巴窦细胞增殖。胸腺多萎缩,有浆细胞增生,偶尔可见有生发中心。

(6)滑膜:活检显示表面纤维的蛋白沉着,覆衬细胞增殖,并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常位于血管周围,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小血管管腔由于内皮肿胀而闭塞,也可见有明显的血管炎,炎性细胞可侵入小血管壁。

(7)胸膜和肺:胸膜的组织学改变为胸膜增厚、纤维蛋白沉着、类纤维蛋白坏死性小血管炎。肺部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的组织学改变,可见有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远端呼吸道细支气管扩张,肺泡间隔呈斑点状缺损,有肺泡性肺气肿。

此外,多数病例可见有肺泡出血灶,肺间质增厚,部分病例可见有肺泡透明性增厚。约1/5的病例可累及小动脉和微动脉,呈坏死性血管炎,血管病变可为炎症性,也可为增生性。

(8)肝脏:有两种病变,一种表现为类似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的“肝性狼疮”;另一种是狼疮样肝炎,且组织学改变显示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整个病理改变类似肝硬化。

(9)肌肉:肌纤维呈退行性变、类纤维蛋白变性和结缔组织反应性炎症。

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改变是什么

几乎所有患者在病程中都可出现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贫血为最常见,这与微血管病变、铁的利用障碍、慢性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

约10%患者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虽然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但显示这种特征的直接Coomb试验阳性率高达65%以上。该试验阳性而又无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产物。

有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时也可仅覆以IgG,这种抗体属温性抗体。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本病的另一个血液学异常为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且反应程度也较严重,往往对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转性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体也明显升高。个别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白细胞减少也是本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后者中的T细胞和B细胞均可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有关。本病对感染的反应性不良,即使继发严重感染,白细胞也无明显升高。本病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抗体而导致白细胞溶解破坏所致。

白细胞减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细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细胞除在量的方面有减少外,尚有质的异常,表现为吞噬功能降低及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与体内存在抗淋巴细胞抗体有关。抗淋巴细胞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细胞毒性补体依赖性IgM抗体,在4℃具有活性;后一类抗体可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破坏。

约15%病例有血小板减少,可为早期表现,引起严重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出血,偶尔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改变是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循环的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半衰期缩短,也是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不仅有量的减少,而且还有质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凝聚异常。

这种缺损常引起皮肤紫癜。

约10%病例体内存在循环的抗凝物质,此类患者很像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它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并可使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Ⅵ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有何变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标准有何变化,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美国风湿学会1982年提出的分类标准,国内多中心试用此标准,特异性为96.4%,敏感性为93.1%.我国运用的是于1982年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专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制定SLE诊断(草案)标准。但三十年过去了,呢?请听我院专家为您详细叙述一下。
:临床表现①蝶形或盘形红斑.②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痛.③脱发.④雷诺氏现象和/或血管炎.⑤口腔粘膜溃疡.⑥浆膜炎.⑦光过敏.⑧神经精神症状.
实验室检查①血沉增块(魏氏法20/小时末).②白细胞降低(<4000/mm3)和/或血小板降低(<80,000/mm3)和/或溶血性贫血.③蛋白尿(持续+或+以上者)和/或管型尿.④高丙种球蛋白血症.⑤狼疮细胞阳性(每片至少2个或至少两次阳性).⑥抗核杭体阳性.
凡符合以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6项者可确诊.确诊前应注意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药物性狼疮症候群,结核病以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不足以上标准者为凝似病例,应进一步作如下实验室检查,满6项者可以确诊:
进一步的实验检查项目:
1.抗DNA抗体阳性(同位素标记DNA放射免疫测定法,马疫锥虫涂片或短膜虫涂片免疫荧光测定法)
2.低补体血症和/或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阳性(如PEG沉淀法),冷环蛋白侧定法,抗补体性测定法等物理及其他免疫化学,生物学方法)
3.狼疮带试验阳性4.肾活检阳性

Ⅶ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改变造成受损器官发生的变化有哪

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回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答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临床上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伤的表现,如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等,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患病率为4/10万~25/10万,亚洲及黑人患病率较高,我国的患病率为70/10万~75/10万。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约为10∶1,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老人及儿童也可患病。

Ⅷ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肾脏病理学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①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②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③局部补体激活;④自身抗体的直接作用;⑤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

Ⅸ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病变是什么

最为常见。对本病进行常规肾活检显示,几乎都有肾损害,仅半数病例有临床症状。狼疮肾脏病变主要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肾功能早期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亦逐渐恶化。晚期可出现尿毒症。

尿液镜检时,在高倍镜下每视野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5个,提示有肾小球肾炎;如果中段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持续大于5,则提示为活动性损害,若尿中经常有少量蛋白则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继出现,开始可有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继而出现粗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狼疮肾炎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渐进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可累及疏松组织如眼睑等。重者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血浆总蛋白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胆固醇高于7.8mmol/L,蛋白电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显著时降低。

狼疮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型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偶见于局灶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是狼疮肾炎的特征表现,由各种类型的肾脏病变所引起。一旦出现高血压,则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在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于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发生肾小管损害,中度以上的肾小球病变伴有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较轻。个别病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肾小管受损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肾小球间质所致。肾盂肾炎也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加重肾实质的病变,加重病情。肾脏病变最终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Ⅹ 系统性红斑狼疮 倾向红斑狼疮病理改变 这样是不是红斑狼疮

抗核抗体阳抄性是红斑狼疮么?
患者:检测尿潜血(1+),尿红细胞3-8/hp,变形44/10hp;99年开始夏天阳光下胳膊和手有红痒现象,无尿蛋白;抗核抗体阳性;抗deDNA、IGG、IGA、IGM、C3、C4、RF、CRP;肾造影正常
诊断为红斑狼疮的比例大么,可能是红斑狼疮外的其它病么;是否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化验、检查结果:
最后一次就诊的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患者:抱歉,“抗deDNA、IGG、IGA、IGM、C3、C4、RF、CRP无异常”患者:抗核抗体阳性,
颗粒型甘肃省人民医院免疫风湿科王晋平:怀疑结缔组织病,需要随诊进一步观察与检查。

阅读全文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改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整形医师严新 浏览:466
水泡茶花 浏览:53
下巴整形手术后 浏览:171
激素皮炎的红血丝 浏览:564
舒淇皮肤过敏照片 浏览:13
专科整形整容医院 浏览:352
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图片 浏览:193
大连皮肤病医院招聘信息 浏览:661
美容院解压 浏览:26
武汉整形医院艺星 浏览:208
男性生殖疱疹吃什么药 浏览:355
神经性皮炎偏方不复发 浏览: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浏览:674
肛门边疱疹 浏览:177
美容院怎么弄芦荟鲜汁 浏览:497
大都会美容美发民生大街店 浏览:894
生完宝宝皮肤特别黑 浏览:252
1祛黄褐斑的方法 浏览:977
闭口粉刺和螨虫的区别 浏览:661
水泡边框 浏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