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濕疹皰疹 > 兒茶皰疹膏

兒茶皰疹膏

發布時間:2021-03-03 16:55:47

❶ 兒茶是一種怎樣的葯材

【英文名】 CATECHU

【別名】 兒茶膏、孩兒茶、黑兒茶

【來源】本品為豆科合歡屬植物兒茶樹Acacia catechu(L. f.) Willd.的去皮枝、乾的乾燥煎膏。冬季採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塊,加水煎煮,濃縮,乾燥。

【製法】除去雜質。用時打碎。

【性狀】本品呈方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澤。質硬,易碎,斷面不整齊,具光澤,有細孔,遇潮有黏性。無臭,味澀、苦,略回甜。

【鑒別】(1) 本品粉末棕褐色。可見針狀結晶及黃棕色塊狀物。
(2) 取火柴桿浸於本品水浸液中,使輕微著色,待乾燥後,再浸入鹽酸中立即取出,置火焰附近烘烤,桿上即顯深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0ml,超聲處理10分鍾,濾過,濾液蒸干,殘渣用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兒茶素和表兒茶素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纖維素預制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歸肺經。

【功能主治】收濕生肌斂瘡。用於潰瘍不斂,濕疹,口瘡,跌撲傷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1~3g,包煎,多入丸散服。外用適量。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摘錄】《中國葯典》

❷ 兒茶膏如何熬制

兒茶,中葯名。為豆科植物兒茶Acacia catechu (L.f.)Willci.的去皮枝、乾的乾燥煎膏。冬季採回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答塊,加水煎煮,濃縮,乾燥。分布於雲南南部地區,海南有栽培。具有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濕斂瘡,清肺化痰的功效。用於跌撲傷痛,外傷出血,吐血衄血,瘡瘍不斂,濕疹、濕瘡,肺熱咳嗽。

❸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❹ 治療帶狀皰疹的幾種偏方

說道偏方到是有幾種

  1. 用墨汁畫符,憋一口氣,一口氣劃一道符,

  2. 用生銹菜刀,口念咒版語,刀在患權處筆畫,

  3. 用墨汁在紙上畫魚,一口氣而成,然後剪掉,12個為一次,頭朝下燒掉,用紙灰和墨汁,塗抹患處,從蛇頭塗起。

  4. 就是我們的這個葯,用我們的*在患處畫個圈圈即可,不用其他,不用洗掉,第二天補抹一下即可,快則半天,慢者兩天即可止疼,生肌。四天基本完好如初,不在復發,四天不愈者,我們不取分文,說謊遭雷劈,喜歡的來陶宀找 依諾泡診油 諧音字請復制

陶宀找 依諾泡診油

❺ 兒茶有哪些特徵

(周慶年、林級田)

兒茶〔Acacia catechu(L.)Willd.〕別名孩兒茶、烏丁泥、西謝(傣語)等。為豆科落葉喬木。主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省區亦有栽種。以其樹干心材的水浸干膏入葯。主要成分有兒茶鞣酸20—50%,還有兒茶素、表兒茶素、原兒茶鞣質和沒食子酚鞣質等。味苦澀,性涼。有止血、鎮痛、收斂、生肌、消食、化痰和生津等功能。治痰熱咳嗽、消渴、血痢、小兒消化不良、口瘡、濕瘡等症。兒茶膏一般多用於中成葯配方,也用於鞣革和染料。

一、形態特徵

株高5—12m,樹皮灰褐色,常呈薄片狀剝離,而不脫落。小枝細,棕色或綠褐色,有刺。葉為偶數2回羽狀復葉,互生;葉柄連同葉軸長6—12cm,被長伏毛,葉軸基部具長圓形腺體;羽片10—20對,長2—4cm,具短柄;小葉片28—50對,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狀,幾無柄,線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疏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微黃色;花萼基部聯合成筒狀,上部5裂,裂片半圓形,有稀疏的毛;花冠鍾狀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先端向內凹;雄蕊多數,伸出於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長卵形,花柱細長。莢果,連果柄長6—12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狹楔形,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澤。種子7—8枚(圖20—1)。

表20—7 浸提時間對浸提效率的影響

據實驗測定,樹乾的中、下部含量差別不大,上部含量稍低。樹齡在15年以下的樹,側枝心材較少,無多大加工價值。煎煮時忌用鐵制器具,濃縮時嚴防炭化,特別是直火濃縮尤其要小心。

❻ 兒茶是中葯嗎有別名嗎

【別名】兒茶膏、孩兒茶、黑兒茶

【來源】為豆科金合歡屬植物兒茶樹Acacia catechu (L.) Willd.的干枝加水煎汁濃縮而成的干浸膏。

【原形態】落葉喬木,高6~13米。小枝細,有棘刺。葉為二回雙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基部有棘針雙生,扁平狀;葉軸上著生羽片10~20對;每羽片上具小葉30~50對,小葉條形,兩面被疏毛。8~9月開花,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基部連合成筒狀,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長披針形,黃色或白色;雄蕊多數,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長卵形。莢果扁而薄,連果梗長6~12厘米,寬1~2厘米,種子7~8粒。

【生境分布】分布於雲南南部地區,海南島有栽培。

【栽培】為熱帶陽性樹種,喜溫暖潮濕環境,不耐寒,宜選向陽坡地栽培。種子繁殖,宜直播,在雨季初期穴播,行株距6~9尺,穴寬1.5尺,深1.2尺,底寬1.2尺,每穴播種5~6粒,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好,待苗高3寸,應分批間苗,去弱留強。生長期要注意鬆土,除草有利抗旱保苗。施肥可在7~8月,每株可施過磷酸鈣2~3兩。

【性狀】葯材名兒茶膏,呈方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有光澤,質脆,斷面不整齊,內部棕紅色。無臭,味澀,先苦後甜。

【化學成份】含兒茶鞣酸20~50%,兒茶精(dcatechin,C15H14O6)2~20%及表兒茶酚(epicatechol)、粘液質、脂肪油、樹膠及蠟等。

【葯理作用】
1.兒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腸及小腸的蠕動,且能促進盲腸的逆蠕動,而有止瀉作用;但對大腸幾乎沒有作用。
2.兒茶在體外有較強的殺死腹水癌細胞作用。
3.兒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均有抑製作用;對於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製作用。其葉的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製作用。

【炮製】一般於12月至翌年3月,採收干枝,剝去外皮,劈成小塊,置土缽或銅鍋中加水煎煮,收集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糖漿狀,冷卻,倒入特製的模型中,即成兒茶膏。

【性味】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斂瘡止血。用於肺熱咳嗽,咯血,腹瀉,小兒消化不良;外用治瘡瘍久不收口,皮膚濕疹,口瘡,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0.3~1錢;外用適量。

❼ 碭山梨膏哪個牌子的好

碭山酥梨是全國都出名的,最適合熬制梨膏,在碭山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准備一些梨膏供孩子感冒咳嗽時使用,做的最好的有邁奇酥梨膏,挺好的!

❽ 兒茶這種葯是什麼樣子的

你好: 兒茶【功效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葯,化痰葯。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止血,消食,生肌,定痛。治痰熱咳嗽,消渴,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血崩,小兒消化不良,牙疳,口瘡,喉痹,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l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炮製方法】揀去雜質,刷去灰屑,研成小塊或研成細粉。【資源分布】①兒茶雲南、廣西等地有栽培。②兒茶鉤藤原產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葯材①兒茶膏主產於雲南。②方兒茶主產於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等地。③柏勒樹兒茶產廣東。【葯材鑒定】①兒茶膏又名:黑兒茶。為方形塊狀或不規則形,表面黑色或紅褐色,平滑而微有光澤,有時表面可見裂紋。質脆易破碎,斷面不整齊,有細孔,亦有光澤,內部棕紅色。氣無,味澀,先苦後甜。以表面黑而略帶紅色、有光澤、在火上燒之發泡、有香味者為佳。② 方兒茶又名:棕兒茶。商品分新兒茶和老兒茶兩種,均呈方塊狀,每邊長約3厘米。每面均向內抽縮;稜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平坦,或不平坦而有裂紋。老兒茶黑褐色,表面有膠質樣光澤;新兒茶棕褐色,表面無膠質樣光澤。質脆易破碎,內部淺棕紅色。氣無,味苦澀。習慣認為老兒茶品質較新兒茶為佳。

❾ 有誰知道中葯:兒茶到底是什麼葯它的功效是什麼謝謝!

中葯「兒茶」,全名是「孩兒茶」。主要是用來治療濕瘡、潰瘍、口瘡、外傷出血等,有清肺化痰、生津、止血、止瀉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兒茶皰疹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整形醫師嚴新 瀏覽:466
水泡茶花 瀏覽:53
下巴整形手術後 瀏覽:171
激素皮炎的紅血絲 瀏覽:564
舒淇皮膚過敏照片 瀏覽:13
專科整形整容醫院 瀏覽:352
治療蕁麻疹的葯物圖片 瀏覽:193
大連皮膚病醫院招聘信息 瀏覽:661
美容院解壓 瀏覽:26
武漢整形醫院藝星 瀏覽:208
男性生殖皰疹吃什麼葯 瀏覽:355
神經性皮炎偏方不復發 瀏覽: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瀏覽:674
肛門邊皰疹 瀏覽:177
美容院怎麼弄蘆薈鮮汁 瀏覽:497
大都會美容美發民生大街店 瀏覽:894
生完寶寶皮膚特別黑 瀏覽:252
1祛黃褐斑的方法 瀏覽:977
閉口粉刺和蟎蟲的區別 瀏覽:661
水泡邊框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