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整形美容 > 歐洲整形史

歐洲整形史

發布時間:2021-01-27 00:05:44

① 歐洲歷史的簡介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② 國外果樹整形修剪有什麼樣的歷史

國外過去栽培果樹較早較多的是歐洲,公元前3世紀前後就開始種植矮生果樹。整形修剪技術主要是隨栽培目的的改變而發展。在17世紀以前的古歐洲,果樹多數是栽培於庭院,管理相當粗放。樹冠一般不進行整形修剪,任其自然發展。所以,樹形不規則,結構不合理,枝條很亂。樹體結果少、品質差,壽命也不長。

17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封建貴族、地主、教堂主等少數統治階級的審美要求,樹冠開始了人工整形修剪,並利用矮化砧控制樹體的大小。這標志著果樹栽培的目的由此前的綠化觀賞向當時較高層次的美化觀賞方向轉化,並逐步完善發展為後來的庭院觀賞園藝。從種植區域和規模上來說,由於當時交通運輸條件較差和貯藏加工技術落後,社會對果品的需求量並不太大,果樹主要是作為觀賞需要栽培於貴族花園、地主庄園、城市公園和庭院中。例如,法國巴黎著名的凡爾賽宮就有一座為路易十四皇帝建造的花園式果園,園內種植了蘋果、梨、桃、杏、李、櫻桃、葡萄、草莓、無花果等多種果樹,其中桃、杏、葡萄、西洋梨等對本地的氣候與生態條件並不太適應,屬於強行栽培。特別是巴黎氣候較冷,栽培熱量要求較高的果樹則還需通過建造牆壁反射陽光來提高氣溫。樹形多採用雙U字扇形、套U字扇形、斜枝扇形、平枝扇形、折疊扇形、七弦琴形、雙臂一字形等多樣化的籬壁形和高杯形、羽狀圓錐形等人工機械形

17世紀歐洲觀賞果樹的人工機械形

枝組修剪多用留三芽短截的方法,使其結果部位盡量靠近骨幹枝。到了18世紀,這種人工機械性的整形修剪技術發展很快,但不求高產,只求樹形美和果大、色好、質佳,在觀賞上能引人入勝。這種修剪方式對大面積經濟生產來說,由於需要大量的支架、牆壁和有技術經驗的勞力,管理成本太高而並不太實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後,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交通、運輸、貯藏、加工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社會對果品的需求量也有了較大的增加,這從客觀上就要求果樹栽培的目的必須向規模化商品經濟生產的方向開始轉化。從此,果樹才跨出庭園在田間連片栽培,並集中少數優良品種適地適作進行規模化經濟生產。從管理目標上說,在當時的稀植條件下要力求提高單株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於是,原來適合觀賞果樹的精細復雜的純人工型整形修剪技術因過於費工而不再適合果品生產形勢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操作比較靈活簡便的近自然型整形修剪方法。樹形根據樹體的乾性、喜光性主要採用主幹形和開心形兩大類。

在枝組的修剪上,也多順應果樹的特性,由短截向疏刪制度改進。這種整形修剪方式所造就的樹冠高大,結構較牢固,便於機械作業,減少了手工勞動。在結果方面,前期幼樹產量上升較慢,但中、後期大樹產量較高較穩,樹體壽命長。缺點是樹冠過於高大,前期因骨幹枝形成慢而產量低,後期因枝葉遮光嚴重而果實質量差、病蟲多,管理不便。

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的人口、糧食、土地、能源、勞力等矛盾的加劇,社會、經濟和市場等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果樹生產者對前期的產量與效益越來越重視,消費者對果品數量與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果樹栽培制度開始向矮化密植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矮化砧和短枝型品種大量選出,整形修剪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樹形由大變小,由高變矮。骨幹枝由長變短,由多變少。修剪由繁變簡,由重變輕。在人多地少勞力充足、工業經濟落後的國家,以繩子、木棍、泥球、石頭、磚塊等物代替剪刀,幼樹修剪時動手多,用剪少,彎枝多,截枝少是一大特點。在人少地多勞力不足、工業經濟發達的國家,以提高修剪作業的效率為中心,一方面利用架材和自製器具進行設施整形修剪,另一方面試驗推廣了盡量代替人工修剪的機械修剪和化學修剪技術。60年代,英、法等國還大膽和成功地嘗試了畝栽數千株實行全機械化管理的超高密「草地果園」,只因建園成本太高和不能連續生產而未能推廣。美、蘇等國研製了各種修剪機,把樹冠修剪成梯形、三角形、正方體形等規則的幾何體形,作業效率很高。當然,機械修剪較粗,往往還需人工修剪補充。與此同時,不少國家還試驗推廣了化學修剪技術,用人工合成的各種生長調節劑來調控果樹不同器官的生育節奏。除歐、美國家以外,日本、紐西蘭等國都順應這一潮流,研究推廣了適於矮化密植的簡化修剪方式與技術。

從近20年來果樹整形修剪的實踐效果上看,今後國外集約化密植栽培果樹生產的樹形結構與整枝方式主要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以歐美國家為中心適合機械化修剪為主的籬壁式樹形,二是以日本、紐西蘭為中心適合高光效優質生產的平棚式樹形。實際上,美國等國家為了進一步提高果品的生產質量和經濟效益,也正在試驗平棚式樹形。由此看來,平棚式樹形今後在世界果樹生產國的研究與發展很可能會繼續升溫,與此配套的設施整枝、按距留果、套袋保潔、摘葉轉果等高新修剪技術會更加受到重視。至於超高密植全機械化管理的「草地果園」有待進一步試驗長期經營管理的方式、技術與效益。

③ 整形的整形歷史

整形外科雖抄然是一個新興襲專業,只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整復體表缺陷的手術可追溯到古代。例如公元前中國晉書上就有唇裂的記載,公元前6~7世紀印度即有鼻再造與耳垂修復的記載。19世紀從事整形外科手術者日益增多,范圍不斷擴大特別是皮片移植的出現及許多有關整形手術的著作問世,對整形外科向專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0世紀初期在治療一戰中以頜面部損傷占重要作用。
中國整形外科作為一門學科開始40年代末期,50年代初,一些醫學院紛紛成立整形外科,設置專科病床,收治各種類型的整形外科病人。朱洪蔭編著了《整形外科概論》,李沁奕的《實用美容整形手術學》,宋儒耀編著了《唇裂與齶裂的修復》、《手部創傷的整形外科治療》,以及孔繁祜編寫的《實用成形外科手術學》,張滌生主編的《整復外科學》和汪良能的《整形外科學》等陸續出版,為整形外科的普及與提高作出了很大貢獻。楊果凡、李吉等(1975年)首創的吻合血管的前臂皮瓣游離移植,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皮瓣」。為了專業的發展與學術交流,中國整形外科與燒傷專業已於1982年正式成立了專業組,1985年整形外科學會正式成立。

④ 歐洲有醫療美容技術嗎受歡迎嗎

今天,韓國的整形業並不是世界最好的,但對中國人來說,它卻是最適合的。內
【並不領容先的韓國整形】
與西方相比,韓國的整形業只能算是後起之秀。
目前,世界范圍內,無論是在整形外科醫生數量,還是整形手術的數量上,居於前列的都是美國、巴西、日本。
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2011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美國的整形業在世界范圍的領先地位無人能及。美國外科醫生佔世界的21.1%,整形手術總量佔世界17.2%。
這當然和整形技術的歷史有關。現代整形業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早期的整形技術都起源於西方,直到20世紀中期,通過軍事佔領、駐扎、商業溝通等方式,整形技術才流傳到世界其他國家。
韓國也不例外。1954年,駐韓美軍做了韓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次整形手術,整形高速發展則在60年代之後,此時,現代整形技術已基本由西方奠定,和大多數國家一樣,韓國基本是照搬了西方的整形分類、學科設置。

⑤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⑥ 歐洲發展史,發展過程

史前文明 食物採集 食物生產 部落
古代時期 出現文明
古典時期 古希臘文明
中世紀文明 文藝復興
近代 世界大戰
現代

⑦ 歐洲古代史

斯塔夫理阿諾斯[美]全球通史版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5%A8%E7%90%83%E9%80%9A%E5%8F%B2&id=1
歐洲史權
http://www.eshuba.com/soft/8878.htm

⑧ 歐洲的歷史可以分為哪些時期

上古史:從舊石器時代(約300萬年前)到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中世紀史:從專西羅馬帝國滅屬亡(476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 近代史: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到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 現代史:從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 當代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到現在

⑨ 歐洲歷史的史前歷史

原始社會
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後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發現於喬治亞達馬尼斯,距今180萬年。最早的生物學上的現代歐洲人出現於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干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開始有了卡慕尼文明,留下了歐洲最多的超過35萬幅的壁畫。

銅器時代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上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相關的在巴爾乾地區的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歐洲第一個著名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以及隨後的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始於公元前2千年早期。

鐵器時代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後明顯在義大利和伊比利亞站穩了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羅馬建立於公元前753年)。

⑩ 歐洲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1、古希臘文明

愛琴文明時期。它產生了雄偉的宮殿建築,而且還產生了文字,這種文明始於公元前2000年,止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荷馬時代,阿卡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半島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階段。

古風時代,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希臘城邦逐漸形成了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的古典時代是希臘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希臘文明在民主政治,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希臘並入羅馬共和國境內,至此,古希臘時代結束。

2、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3、中世紀時期

在經歷了古希臘和羅馬的繁榮之後,蠻族的入侵開啟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序幕。

這一時期,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地理邊界開始逐漸形成(如英國、法國、德意志及北歐諸國等),這牽涉到宗教、戰爭、種族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紀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

5、工業革命時期

公元1776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工業革命正式開始,歐洲正式進入工業時代,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10)歐洲整形史擴展閱讀:

哲學、藝術、政治思想的源頭都起自古希臘。希臘後被羅馬佔領。羅馬人在打仗和治理國家方面都比希臘人更加擅長,但在其他許多方面,羅馬人都非常虛心地向希臘人學習。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基督教的始祖,耶穌,從猶太人的律法和教訓中延伸出自己的教義,耶穌將猶太人的道德教訓轉化成宇宙大愛,基督教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問題重重,漸漸地,這些只會打仗的戰士紛紛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是最後一個連結點: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

從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開始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稱為古典時期,從公元476年到1400年歷史學家稱為中世紀。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400年是近代的起點。

至公元1400年,這個混合體開始分崩離析,分裂首先始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常常被描述為古希臘羅馬學術的再發現。

閱讀全文

與歐洲整形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整形醫師嚴新 瀏覽:466
水泡茶花 瀏覽:53
下巴整形手術後 瀏覽:171
激素皮炎的紅血絲 瀏覽:564
舒淇皮膚過敏照片 瀏覽:13
專科整形整容醫院 瀏覽:352
治療蕁麻疹的葯物圖片 瀏覽:193
大連皮膚病醫院招聘信息 瀏覽:661
美容院解壓 瀏覽:26
武漢整形醫院藝星 瀏覽:208
男性生殖皰疹吃什麼葯 瀏覽:355
神經性皮炎偏方不復發 瀏覽: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瀏覽:674
肛門邊皰疹 瀏覽:177
美容院怎麼弄蘆薈鮮汁 瀏覽:497
大都會美容美發民生大街店 瀏覽:894
生完寶寶皮膚特別黑 瀏覽:252
1祛黃褐斑的方法 瀏覽:977
閉口粉刺和蟎蟲的區別 瀏覽:661
水泡邊框 瀏覽:122